8月10日下午,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挚友、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音乐家巴赫德让·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一行最可靠的证券公司,在番禺之旅的最后一站,先后走进星海青少年宫与星海公园。这场跨越国界的探访,既是对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那段战火中结下的友谊的深情回望,更以音乐为桥,让中哈两国青年的情谊在文化共鸣中悄然生长。
拜卡达莫娃与番禺星儿合唱团合影
青少年宫里的童声共鸣——音乐织就友谊桥
星海青少年宫的合唱排练场里,木质地板泛着温润的光泽。番禺星儿合唱团的孩子们身着整齐服装,以饱满热情唱响《强军之歌》与《花开忘忧》,激昂的旋律与纯真的歌声交织,回荡在排练厅的每一个角落。拜卡达莫娃静静伫立聆听,不时随着节奏轻点头颅,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。这歌声里,有她熟悉的力量——那是父亲巴赫德让·拜卡达莫夫毕生追求的音乐生命力,是穿越八十余载时空的精神共鸣。
拜卡达莫娃分享父亲拜卡达莫夫的故事
“我非常喜欢合唱,尤其是孩子们的合唱。”演唱结束后,她向孩子们敞开了记忆的闸门,话语中满是对父亲的敬意:“父亲曾被问及‘音乐是什么’,他说‘音乐是生活、也是生命’,但他觉得,合唱比生命更珍贵。”
这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音乐家,不仅是该国第一支专业合唱团的创建者,更是国立合唱团的首任团长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他从零开始搭建合唱事业的根基,让合唱的种子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如今,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立合唱团仍以他的名字命名,持续传唱着他创作的合唱作品。“今天,他的作品仍活在每个人心中,这就是音乐的永恒。”拜卡达莫娃的声音里,骄傲与怀念交织。
拜卡达莫娃与合唱团孩子们拥抱
面对眼前的孩子们,她格外动容:“合唱是增进友谊、了解彼此的最好载体。无论未来是否选择音乐之路,都希望你们珍惜这份集体的温暖,成为彼此的伙伴,一起创造更好的未来。”话音落时,她俯身为孩子们与孩子们拥抱,合影的瞬间,镜头定格下音乐纽带串联起的笑脸。
艺术场馆中的文化交融——匠心传递深厚敬意
离开合唱排练场,拜卡达莫娃一行走进星海青少年宫的陶艺馆。陈列架上,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陶瓷作品琳琅满目,泥土的质朴与创意的灵动扑面而来。当青少宫老师送上一只孩子们精心烧制的鳌鱼陶瓷时,拜卡达莫娃开心地接过,指尖轻抚鱼身的鳞片纹路——鳌鱼是番禺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孩子们的祝福,也成了中哈文化交流的小小信物。
拜卡达莫娃家人欣赏星海青少年宫学生美术作品
在美术部的手工艺作品展前,她驻足良久。扎染的蓝白纹样流动着东方韵味,陶艺作品带着孩童的天真笔触,纸艺与服装设计藏着巧思,玻璃绘画折射出斑斓光影。“这些作品里有孩子们的想象力,更有对生活的热爱。”她轻声赞叹,不时向陪同人员询问创作细节,眼中的欣赏溢于言表。
走出展厅,青少年宫门外的冼星海铜像静静伫立。拜卡达莫娃在外孙女阿塞尔的搀扶下,缓步走上前,凝视着铜像中冼星海坚毅的身影,神情庄重。“父亲与冼星海的作品里,都藏着对祖国的思念,对和平的渴望。”拜卡达莫娃在采访中说道。
星海公园内的历史回望——薪火相传向未来
行程的最后一站,是番禺星海公园。踏入园区,冼星海的雕像巍然矗立:他目光坚毅望向远方,仿佛仍在为民族命运呐喊。
“冼星海先生当年多渴望回家啊。”拜卡达莫娃轻声说道,声音里带着一丝怅然,“战争让他滞留苏联,心里总念着母亲、妻子和年幼的女儿。法西斯带来的苦难,无论在中国还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,每个家庭都感同身受。”她的话语,呼应着那段令人唏嘘的往事:1943年,冼星海本想经蒙古回国,却因时局变动未能成行,最终于1945年客死他乡,终未踏上故土。
而她的家族,同样刻着战争的伤痕:外祖父伊万·瓦西里耶维奇·潘菲洛夫,这位苏联著名将领,1941年指挥“潘菲洛夫师”保卫莫斯科时壮烈牺牲,被追授“苏联英雄”称号;母亲作为前线亲历者,曾在战火中九死一生。“我们都明白,和平有多珍贵。”
雕像前,阿塞尔凝望着雕像,眼中满是敬佩。这个从小听着冼星海与外祖父故事长大的年轻音乐家,此次随行程来到中国,正如拜卡达莫娃所期望的那样——让年青一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。“我父亲和冼星海的友谊不能湮没在时间里。”拜卡达莫娃在采访中坚定地说,“现在外孙女对这些故事充满兴趣,我知道,这份情谊会延续下去。”
拜卡达莫娃一行与冼星海铜像合影
八十多年前,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用音符筑起抗击法西斯的精神长城;八十多年后,他们的后人在和平年代里,以音乐交流、以艺术相会,让这份跨国情谊在童声合唱里、在陶艺作品中、在雕像前的凝望间,获得了新的生命。
从星海青少年宫的歌声到星海公园的雕像,这场跨越时空的探访,让中哈两国人民因音乐结下的友谊越发深厚。正如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作品将永远流传,这份情谊也将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,绽放出更动人的光彩。
文/图:番禺融媒记者卢晓韵 谢展鹏 谢展霖
信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